往事清钟 | 英雄壮志,知行合一

发布时间:2021-11-02 浏览次数:{动态浏览次数}





明明那么辛苦,却还一定要践行心中的理想。


等到终于停下脚步,仍非放弃,换个方式,继续着不悔。


这样的人,很多。


司马迁稍稍列举,笔下就是一长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甚至司马迁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样的人,历史下游,文治武功都有恢宏建树的全才,走来一位范仲淹,更远一点的下游,有明一代走来一位王阳明。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从某个维度,概括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品格。每个人都以一生为舞台,做足了一场巍然挺拔的生命宣言。他们留下的语言、哲思、经历、行动,也因此有了更动容更亲切的魅力。


策划、顾问、研讨、方案,会议、报告、演讲、文件,“知”之甚多,为何不能“行”之一二?


王阳明会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总结一下大概就是,无行,无知;未行,未知。


世界,诱惑多。内心,杂念多。磨磨蹭蹭,到底为何?


蕅益大师会说,“彼于微妙佛道,仅从经本上依稀闻解,未尝亲知灼见,终属半信半疑,于眼前活计未尝谛观三界空苦无常,终觉放他不下。虽学成语,陵驾佛祖,实一时高兴,或初生牛犊不畏虎,或童竖戏剧自称天王,未尝以佛祖自期也。间有发胜志者,不能到底唯为菩提一事,或被名利改节,虽云渐变初心,仍是因中夹带,不可不慎思而痛励也。”


而印祖对人说,自己不以未通宗通教为愧,“所愧者,言行不相应,有名而无实耳。”


又感叹:“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履愈下,此今学佛自称通家者之贴骨大疮。倘能以不贰过是期,则学得一分,便得一分之实益矣。”


话头,再稍稍转回王阳明及其心学。


“阳明书,初未阅过。四年前,因请一部阳明全集,略一翻阅”,印祖读后评价王阳明,说他“深明佛理,取以为法”。又惋惜他, “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 “尚带辟驳之言论,盖欲留后来入文庙之地步耳。”


1926年(民国十五年),四川陈敦五夫妇到普陀山礼佛求皈依,见印祖后问:“我最好阳明,阳明完全是佛学,何以又或有辟佛处?”印祖答:“汝知彼之心否。”说:“不知。”印祖说:“彼为入文庙耳。”陈遂大叫:“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宋儒唱高调,与儒家五经中圣人循循善诱之道相反,后来的读书人,“纵有知者,亦恐遭违悖先儒之议,并或有所竖立可入文庙,由其涉于佛学,遂成绝望,故不敢一启于齿也。”


四年之后,又有一位温光熹居士致函印祖,询问对王阳明学说与佛法相似的疑惑之处。


印祖于九月初九重阳节当天回信:“阳明乃儒者,按儒者之义而发挥,与佛法道理相近。”“儒者说话,要顾本宗。若说佛心,则是阐扬佛法矣。彼固学佛有得,其所说仍依儒之范围。不过意义与佛相近。”


从周围嗡嗡喤喤的高谈阔论中突围,三言两语了断一切,简洁得铿锵有力,又仁慈宽厚地寻常一笑。佛法就以这样清爽温柔的姿态,行走大地,走进千里巷陌,走进万家灯火。


心学,与之擦肩而过。王阳明,终究未能入道。



弘化社出品

责编光明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弘化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