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非遗传承 |《四书手读》

发布时间:2022-02-04 浏览次数:{动态浏览次数}



 出版信息 


【书  名】《四书手读》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1591-1

【开  本】16K

【版  次】1版1次

【装  帧】宣纸线装

【分  册】3册/套


 版本信息 


雕版复刻:国家级非遗雕版技艺传承人 陈义时 领衔雕刻

刷印装订: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雕版刷印团队 纯手工刷印装订


 雕版技艺  当代再造 



一千多年以来,雕版印刷为传播中华文明、保存民族记忆作出杰出的贡献。


2006年,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鉴此,弘化社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特发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工艺,复原部分珍品,让社会大众一睹古籍善本独特的古朴典雅、沉静悠远,以及水墨气韵。


本次郑板桥《四书手读》复雕复刻项目,在扬州、苏州等地有关机构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终于得以面世。


尽最大限度依原样等比雕制后,精心装裱成卷,再现传统雕版印刷艺术风貌。



 关于郑板桥《四书手读》


今人手抄经典与古人手抄经典,两者在目的上存在诸多不同。在印刷出版业欠发达的古代,抄书是获取图书的一种途径。


亲手抄书,既省了一笔钱,又等于把这本书精读了一遍,一箭双雕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因此,古人又把亲自抄书誉为“手读”。

那么,郑板桥为什么要抄《四书》?是如何“抄”《四书》的?他前前后后又苦费了怎样的功夫?他的《四书手读》又如何备受世人推崇呢?




 天宁藏龙,一鸣惊人 


郑板桥出生于扬州府兴化县,一个贫苦读书人家庭。其父亲留给他的除了三间破茅屋外,就是一大堆债务。他在《七歌》中描写当时情景道:“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郑板桥集•诗抄》)。为外岀躲债,他在焦山别峰庵一座小屋暂住下来。雍正元年五月,巧遇扬州大盐商马氏(《清稗类钞》)。马氏得知郑板桥为躲债而来,便帮他还清债务,又把他安置到天宁寺下院建的别墅,让其安心读书考取功名。

天宁寺是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又是清代扬州文化事业的重要基地。在这里,郑板桥苦读数年。闲暇之余,与砚友赛经生熟,大家各自默写《四书》。

郑板桥“日默三五纸,或一二纸,或七八十馀絙,或兴之所至,间可三二十纸。不两月而竣工”(《四书手读》•自序)。

对照原文,板桥默写的那一份不仅正文一字不差,而且连同朱熹的批注也一起默写下来。后来郑板桥将默写的原稿合订为一本,题为《四书手读》,又题为《四子书真迹》。

正如他在《板桥自叙》中说:“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可见如果不是全神贯注,狠下苦功,岂能默出《四书》来?



 以笔载道,彰显苍劲 


郑板桥所作《四书手读》,巧妙融合了真、隶二法。

在整体布局上,他取侧斜之势,从而使欧体显得愈为生动有神。而在篇章的安排上,间杂一两个古体字,更是妙手拈来,使整篇书法犹如美玉嵌宝珠,避免了熟而生庸的缺陷。



《四书手读》较重的隶意,突出了欧体字的古朴意趣,同时又淡化了欧体险峻、峭拔的风格;参以行、草之意,而减少了欧体的板滞。以古隶之波磔取代欧体捺笔之峻秀的技法选择,也初步体现出板桥追求“沉着”风格的美学思想。

从《四书手读》可以看出,他方笔、圆笔、渴笔等多种笔法交错运用;一页当中各单形状千变万化,错落有致,气势俱贯。所以板桥体的书法,粗看起来大小不一,若将每一行的每个字重心都在一根直线上,故而人们称之为 “金线串珠”、“乱石铺街”。透过杂乱的表象,可看出严谨的章法。

郑板桥在写字作画时看似任意挥毫,但其中隐藏这多么严谨求实、苦学不辍的坚韧精神品格。反过来说,不守“规则”的作品难入艺术品珍品行列,因为实距精益求精的艺术真谛相差太远!我们可以从《四书手读》看到郑板桥的真精神、真品格,从而对今人的治学、立身之道也有所启发。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弘化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