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中佛协会长传印长老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0-11-28 浏览次数:{动态浏览次数}

记者◎德道 智炎


【编者按】时值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苏州召开之际,本刊编辑部就王作安局长在中佛协换届会议上提出的如何更加注意提高素质、如何更加注意培养人才、如何更加注意端正道风、如何更加注意制度建设、如何更加注意发挥作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对长老进行了采访,老法师的谆谆教诲,给我们江苏佛教的发展以积极的指导和深深的启示。


记者:非常感恩长老的慈悲,能接受我们此次的访谈,您是新一届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有着多年的佛教教育经验,素来致力于戒律的弘扬、教育的扎根,所以大家对于您老人家的学修、教诲,都是非常的敬仰和遵从。当今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佛教。僧人的综合素质,不仅表现在个人的修持上,还包括承担社会与教内本分责任等多个方面,您认为,要提高我们佛教界的综合素质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传印长老:就综合素质这一点来说,我认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对“合格僧才”的标准界定上。若依愚见,合格僧才的条件有八:

一、以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遵行国家法律为前提;

二、以坚诚信仰佛教为保证;

三、以如法实行戒律为基础;

四、以通达佛教教理与有关文化课目为入门;

五、以实修定慧工夫为主体(由于佛教的实质是实践,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

六、以弘法利生为家务(不仅讲经说法,还包括救灾慈善、国际交流等);

七、以绍隆三宝、住持道场为根据;

八、以悟彻自心、继祖传灯为究竟。



记者:僧人的综合素质与在家众的素质是切切相关的。您认为,在家居士在护持出家师父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同时,居士在修学戒律过程中应有哪些方面的注意?

传印长老:各尽所能吧,不能一律地要求如何如何,大家自己尽力,包括我在内。只能不愧自己,不愧大义,不愧时代,不愧佛法,各尽各力,尽力而为之。我们有小力量就尽小力量,有大力量就尽大力量,尽居士所能,也不要勉强。不要负担太重。做些事情做不成,反而要随喜,一切随缘。

三皈五戒很重要。三皈五戒,再进一步,在家居士的八戒相当于出家沙弥众的十戒,压缩成八戒—八关斋戒。居士可以临时性的戒,不是终生戒。因为居士毕竟不是脱离世俗的。平常有兴致的话,可以以这八条戒为标准来要求都是一样的。再就是菩萨戒,菩萨戒是大乘戒,讲大慈大悲,一切众生自他同体,慈起无缘,悲运同体。因此,它是不杀生的第一条。那么,从个人求解脱来说,它要求要断男女欲,因此,临时受了八关斋戒的话,不能在家里住,就要到道场里住、佛堂里住,或者是庙里来住。临时性,它有这个要求。


记者:做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佛学院的第一届学员,现在还是中国佛学院的院长,您目睹了中国佛教教育发展的整个新生过程,您能否对中国佛学院的佛教办学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传印长老: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赵朴老便致力于恢复因“文革”中断14年的中国佛学院,并提出当代佛教要务是培育僧才,为此,以中国佛教协会名义于1981年春派遣我赴日本佛教大学留学考察佛教教育情况,1983年12月回国。

我在1984年开始从事中国佛学院教务工作。中国佛学院于1956年建立,迄今已经54年,取得了很可观的成绩,这是党和国家扶助和支持的结果,前会长兼院长赵朴初居士的功勋也不可磨灭。


记者:您又曾赴日本留学,当前中国佛教的办学从硬件到软件建设方面,与国际佛教办学相比,有着怎样的特色?目前还是否存在差距?

传印长老:日本,他们以前是拼命学习我们的汉文,大约在明清时代以后,现代的日本文字才流行出来。大正年间,新修大藏经,工程很大,成绩也不小。这个《大正藏》,虽然他们花了大工夫,有很大成绩,但是,现在我们翻开来看,都有句读点的错误—没有一页没有的。如果用心看的话,就会分辨出来。日本佛教的教育,它比我们国内的学术教育更进步一些,他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受此影响,他们的佛教教育制度也很健全。

日本的佛教教育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扎实、全面的学术训练,重视语言基础的培养,鼓励创新,重视研究的国际化和成果交流。在提升学僧文化素质、扎实佛学研究的语言基础、开阔研究视野和思路等方面,日本的佛教教育的确有可供参考和借鉴之处。

吸纳现代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记者:您老从事佛教教育多年,您认为,佛教教育最根本的职能、目的是什么?

传印长老:江苏是佛教教育大省,最早经赵朴老提名创办的两所中国佛学院分院均办在江苏。如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院址设在净土宗祖庭灵岩山寺内,今年更是建校三十周年,能以印光法师的文钞为主旨来弘扬,弘扬净土就好。

万善同归,庄严净土。要结合蕅益大师的一些著作,像《净土十要》,乃至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也应该深入一下,一百卷。深入进去,就能够树立正知正见,发掘我们这种佛法究竟的境界。


记者: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一股讲经说法的热潮,您觉得,引导四众弟子,讲经说法有着怎样的必要性?

传印长老:讲经说法活动的开展,在我们现在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那样的话,尽干一些世俗的事,或者偷懒,吃个饭,什么事不干,那就更不好了。办佛学院,这次开会就是讨论这个事。现在我们烦恼重,根机差。能够发道心,皈依佛教,已经了不起。可以说,讲究修行一法,不论出家在家,都是一律平等的。居士的修行更令出家人刮目相看,成就更大。做这些俗事,是为了负担自己的生活。他不像出家人一样,尽是吃十方的,受一般在家居士的供养。自己没干出家人的事,因果就很大了。


记者:我们现在的道场,有非常多的活动,如各地的开光活动等。社会上有些人非常喜欢,但也有一些人很有误解。对此,请长老开示。

传印长老:开光活动,在佛本身来说,可有可无。但佛像的开光仪规,佛教记载的典藏上也是有的。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是众生法,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

随顺世间法、随顺众生的心理需要,开光也是可以举行的,也是一种方便,这也是在号召大家皈向佛道的一种意愿。在佛本身来说,一切法都不存在。在众生方面看,一切法都是需要的。所以,不可以说这个法那个法要不要。


记者:中国佛教素有“农禅并重”的传统,当前也有人提出了“商禅并重”。对于此,长老您如何看?

传印长老:“商禅并重”没有什么经验,这话在佛教戒律上也有些不太适合。“农禅并重”已经是迫不得已,按照印度佛教来说,他是乞食,“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因为早上没有太多时间,甚至乞食都是只乞七家,七家为止,能吃得饱就吃饱,不能吃饱就赶紧去修行打坐,不能跑去要饭了。

那么,就是说,他自己本身是没有什么经营的,佛在世的时候。那么后来,不能按照那个标准的要求了,我们的僧团环境、社会伦理观念都不一样。在印度的时候,当时的体系,到一个地方,大家都下跪,捧在头上去供养。

在中国不是这样,如果你要是去乞食,他以为你是乞丐,把你看得很下贱,所以,这个行不通了。所以,一些生活必需的事,像“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农禅并重”勉强还可以说得过去,祖师作风是这样的。如果搞商业的话,“商”是营利的意思,商有营利啊,这与佛教意识是违反的。我个人看来,是不可以的。


记者:您如何看待百丈怀海禅师所撰的《丛林要则》中“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这句话?

传印长老:祖师要求高啊,《丛林要则》上有这条,一共有二十几条的训示,其中有一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它的意思是:禅宗明心见性的祖师们,他是一念无生,如如不动,他所静修的状态已经达到了。以佛教的次第来讲,名字即佛。我们这些人没开悟,我们具有佛性,就是“理即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烦恼没断。到“观行即佛”的时候,还没有断惑,但他圆伏三惑,不起现行。

在生活中,和佛的境界是一样的,但他根儿没断。到“相似即佛”,就是圆教的七信位,到那时候,他才能够初信断见惑,得须陀洹果。到七信,断思惑,得阿罗汉果,才超出三界,了脱生死。再往上,到圆教的初住开始,断无明惑。他是那么一个境界,到那种境界,祖师真正达到在那种境界生活的时候,所以他才能有“以无事为兴盛”这种提法,以修行为根本,他已经见到法身的境界,断惑了;他能以“无事为兴盛”,实际上就是做无事道营,无事无所不事,终日吃饭没有嚼得一粒米,终日穿衣没有挂过一缕丝、一缕纱,他是那么一个境界,所以就“以无事为兴盛”。意思是说,一定要以明心见性为根本。那时的出家人是以明心见性为根本、为出发点,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你就不够出家人的资格,不够佛弟子的资格。他的含义是这个,所以就“以无事为兴盛”。


记者:“法在人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寺院经济及各项建设均得到了提升,然而,在当今时代,如文物保护、档案管理、会计制度的落实等方面的佛教人才非常稀缺,您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如何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传印长老:要有一个正确的信仰、正确的知见,要能够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也就是觉悟的心,能以这个为前提,即使经验少一点,可以在做这个工作当中,逐渐积累。就像念佛一样,生处转熟,久成熟至。最重要的是,出发点要作正,不为名,不为利,为众生。


记者:佛教素爱国爱教,我们四众弟子如何能更好地护国息灾?

传印长老:古大德有所谓“天下太平之根本”在于大家觉悟,主要是信因果。觉悟就是佛,佛者觉也。觉什么?觉一念心呐,什么是缘起?一般讲“缘起无性”、“缘起无我”,实际上,它的意义是因果相续,一念心缘起,本生、本体同时,就是因果相续,要懂得这个道理。念念都是因果相续,所以,人生就是因果相续的一个过程。因果相续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在当下,无限的延伸,出发点就在当下,当下能够明白念即无念,那就是佛法。你不能脱离这个状态,那么就是漫长的轮回,这样继续下去。所以实际上在佛眼观之,觉悟了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空间了不可得。所以,佛得大自在,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什么东西?妄想、执著。妄想继续的时间,而时间和空间,它就像经纬线一样交织在一起,两者不能离的。诸佛看时间和空间了不可得。因此,众生了不可得。因此看,众生全是佛,这是一面。

另外一面,我们这一念迷了,就是无限的轮回,就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的生死。这就是觉与迷的区别。


记者:当前各地佛教机构,均积极投入于慈善事业。在落实佛教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传印长老:做慈善事业,关键在于发心的纯正与否。尽心尽力,事在人为。要以大公无私、深信因果、绝对奉献的心来做,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为名利而做,不能图个什么东西。发心的义工个人,不能计报酬;慈善事业集体,不能做点事情就一定要媒体来报道、上电视,当然,要是媒体找上门来报道,你也不好拒绝他。不管他、不计较,心里没有这个想法,所谓能施、所施、中间事物都不可得。以符合这样真正佛法的“三轮体空”的法性真理为做慈善事业的发心,有这样的抱负、志愿,实际上的功德才会像虚空一样,才是无为之法。


记者:虚老是一代禅宗大德,作为他的亲传弟子,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禅宗的修学要领吗?您又是东林寺的住持,对当代净土宗亦有着深入的研究,您认为,在修学中,如何平衡参禅与念佛的关系?您目前的修学情况是怎样的?

传印长老:1954年到江西云居山去亲近虚云老和尚,到“文革”为止,也有20多年。虚云老和尚说法很圆融,他经常拿念珠,自己在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和念佛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实际上,虚云老和尚本意也是在念佛。念佛就是禅,一念清净就是禅,念到能念所念,乃至超越了能念所念,你才能达到一念无生,禅的境界。除了念佛,现在自己也觉得一念无生的禅需要上根利智,一般人做不到。


记者:早闻您对《印光法师文钞》颇有研究,曾赞文钞为一部小藏经,您能否谈谈文钞对于现代学佛人的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传印长老:《印光法师文钞》是当代最为契理契机的一部书。意本佛经,深入进去,就能够知道里面的重要性。人生无常,人命短暂,在有限的人世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佛法的受益,离开文钞的指引,没有别的路子。我经常讲,比如做买卖,你有一点本钱,你要去赚钱,不能赔钱,要以最小的成本赚最大的利润,就等于我们在最宝贵的人生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佛法的利益。印光法师的书,不管如何看、看多少遍,都很有吸引力,不会觉得不要看。


记者:如今,高科技手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弘法方面,不仅有传统的流通书籍、杂志,网络等新兴弘法方式也日益得以普及,您认为,如何才能把佛教传媒办好?

传印长老:在传统的书籍方面,要加强对契理契机的书籍的出版、流通力度,就如《印光法师文钞》,不怕多,要多出版、多流通。这个是普遍、对机的书,如给病人吃药似的对症下药。对机说法,这是最重要的。

杂志方面,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弘扬净土,万法同归。古代祖师都是这样说的。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感谢长老能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如此宝贵的开示,祝您法体安康,更祝中国佛教协会在您的带领下,各方面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各项建设能再上新台阶。

传印长老:阿弥陀佛!


(文字整理:宗道、仁法、济宗)



传印长老简介

传印长老,字月川,俗名吕毓岱,1927130日生于辽宁庄河光明山一个佛化家庭。现年84岁,是虚云老和尚最后一任侍者,中国佛学院最早的本科生之一,佛教界第一批赴日留学人员,禅净双修,于律、禅、净土等诸宗学理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在60余年的弘法生涯中,经历了新中国佛教发展的所有重要时期。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弘化社 All Rights Reserved